大约两年前的某天,我在朋友圈拍照晒了我的书桌,略带自嘲地写道“那套毛笔和砚台,自从买上我就没写过”,跟了个表示惭愧的表情。一位朋友留言鼓励说“用起来”,这位朋友是晋城市书法协会会员、泽州县书法协会副主席、我的同事,当然,对我来说,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我的书法老师。
之后过了没几天,在闫老师的指导下,我开始用毛笔“画道道”,又发了朋友圈,说“定个小目标,先练个一年试试”。刚开始“画道道”的那几天,很痛苦,要求是横平竖直、粗细均匀,但是笔就是不听使唤,手似乎也不听使唤,我甚至一度怀疑脑子是否在听我使唤。经过半个月,感觉好很多了。又过了半个月,闫老师告诉我“开始练字吧,最好是按照汉字演变顺序来练习”,并且推荐了清代书法名家邓石如的篆书字帖《白氏草堂记》。“前八个字,每个字临一百遍”“对照原贴,这次写得哪里不足,下次记得改正”,我坚持这样写了。之后,来来回回地临摹《白氏草堂记》,也没数具体有多少遍,反正不知不觉中,“先练个一年试试”的小目标已经达成。
尝试写作品
“小目标”快完成的时候,另一位朋友听说我在练字,让我帮他写个篆书的“但识琴中趣”,要挂在家里钢琴的上方。“我现在刚开始练,连个落款都写不好,怎敢接这个任务?”,拗不过朋友的坚持,我赖皮地说“那就不写落款,反正你知道是我写的就行了”。后来我写了,朋友还裱好装框,真的挂在家里。令我汗颜,我安慰自己“接着练吧,可能慢慢就会写落款了吧”。
后来,单位组织了书法兴趣班,闫老师代课,我也是学员。在单位兴趣班,我跟着大家一起写篆书,回到家里,我开始临摹隶书字帖《曹全碑》。篆书那本字帖字比较大,站着写跟字帖差不多大小的字,感觉不错。隶书的字贴字小,站着折腾好多次,总是把握不好,后来索性坐着,也写跟字帖差不多大小的字,算是找到一些感觉。
“五一”节,市公司组织书法比赛。闫老师鼓励我写个作品,我说不会写落款,“那可以单独练练落款那几个字呀”。想到落款字的大小跟我临摹的《曹全碑》大小差不多,心中就比较有信心。于是查书法字典,找到落款几个字的楷书,练了几遍,感觉不是丑得不能看,于是勇敢地“重在参和”了一把。
开拓视野
“国庆”节,单位书法兴趣班成果展示,我和大家一起报了作品。后来,写了篆书的“宁静致远”,送给我高中的班主任老师。还写过篆书的“博文约礼,察往知来”,告诉自己谨记市公司曹经理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勉励。再之后,刻了名章、闲章,总之是写作品的胆子越来越大。
今年年初,我想既然刚开始临摹的是邓石如的篆书,不妨也开始临摹他写的其他书体吧。于是开始临摹他的另一种风格的篆书《万绿阴中》,现在基本是篆书隶书隔天临写。
偶然,在朋友圈和微博看到关于书法的内容,于是就加关注,偶尔浏览书法相关的推送文章。感觉就像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,沿着兴趣的方向,增长见识,拓展视野。在单位,我也经常跟闫老师聊聊又看了什么文章,最近练字有什么新感受之类的话题,体会着那句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的老话,也体会着交流碰撞、激发进步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