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今年4月以来,公司组织大家学习传统文化,最开始选用的典籍是《弟子规》,我认为非常实用。因为,孝悌文化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显然的,比如常见报道的“路怒”,如果当事双方稍微多些孝悌文化的修养,都不至于发生那么激烈的肢体冲突,让我们的社会在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看上去那么不和谐。当然,通过学习《弟子规》,能够给家庭、给企业、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,在此不多说。 大约从7月份开始,公司专门组织了诵读组,选取的典籍是《声律启蒙》,这是一本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国学启蒙读物。说实话,我当时并不理解,总感觉这本书仅仅是儿童读物,并且其作用也只是在对对联、写古诗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。然而,当诵读组登台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,其优美旋律和铿锵节奏,却让我大为惊叹,“哇,原来汉语可以这么美。”随后的几天,有几个问题总是时不时地浮现在我脑子里,《声律启蒙》是否适合成年人阅读,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我们的修养,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? 《声律启蒙》是否适合成年人阅读?仔细想了一下,我又觉得这不是个问题,因为把传统典籍的受众群体简单地归为儿童和成人,这种划分方法本身就不妥当。《声律启蒙》充分展示了汉语音律和节奏之美,并且有极高的文学性。尽管当年车万育大学士确实是特地为孩子们写的,用来训练儿童掌握汉语的声韵和格律。但是作为我们当今社会的成年人,如果你被汉语的音律之美所吸引,同时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学习和训练,为什么不能拿来阅读和学习呢?仅仅因为是儿童蒙学读物,就放弃自己学习的兴趣,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。并且《声律启蒙》流传之广,足以证明其价值和生命力。 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我们的修养?前段时间,《我是演说家》节目上,来自沈阳的王磊老师给大家讲了汉字之美,他说“汉字,形美如画、音美如歌、意美如诗,它简洁、高效、生动,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。”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,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,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正是因为充分体现了汉语“音美如歌、意美如诗”的特点。关于“为什么要读书”这个问题,网上有个回答广为流传,“举个例子:当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时,脑海浮现的是‘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’,而不是‘这么多鸟,真好看呀,真是太好看了!’”。这个回答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文学修养的作用,学习《声律启蒙》,就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并试着自己写作诗词,体会汉语之美,提升文学修养。 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?其实,我们身边有不少诗人,他们写作不是为了发表,而是兴趣使然、乐在其中。前几天,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,题目是《把男朋友拉进家庭群后,他竟和我老爸在群里对诗》,描写了一位刚开始并不太受欢迎的准女婿,通过努力和未来的岳父大人对诗,最终博得老人好感的欢乐故事。这个轻松的小故事里,诗词对这位小伙子可以说是有“救命之恩”。当然,诗词的作用在这个故事的特殊情境下,确实是被放大了。但是,诗词歌赋作为一项个人爱好,生活中遇到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事,写上几句,诗情画意呈现眼前,确实能陶冶情操、益人心智。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博采众长、日积月累,我相信通过每天学习,可以逐渐培育并巩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。(韦环伟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