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风,现代人看来沉寂了很久的一个概念,如今逐渐被人们谈起,作为一个80后,我在记忆深处搜索了许久,却也只是零零散撒模糊不清的概念。记得去年去福建旅游,在一个客家楼前,看到这样的对联:“承前祖德勤和俭,启后子孙读与耕”,这应该就是客家文化家训的浓缩,是中华家文化道德之精髓,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传承的家风。好的家风不是逐条逐列写在纸上的硬性规定,而是每时每刻在每个家人心里的自然呈现,一种细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。

丙申猴年,初一,爷爷过世前的第四天。一大早我和父亲去给爷爷奶奶拜早年,一进单元楼,看见84岁的爷爷踮着脚尖,手里举着个加长的鸡毛掸子正在清扫楼道顶上的灰尘,我赶紧说:“让我来吧,爷爷!”。爷爷大手一挥“别别,灰呼呼得弄一身,你快先进屋吧”,爸爸无奈地笑了笑,先进了家门。不一会儿爷爷也进来了,将鸡毛掸、扫把、簸箕收拾好放在了门后,又在药箱里翻出重度止疼药服下,坐回到沙发上,像往常一样和爸爸唠着家常,我噙着泪水低下了头……病痛已经折磨爷爷半年有余,但是只要是力所能及之事,爷爷总是亲力亲为,不愿意麻烦人。
爷爷一辈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,也总是这样教育我们小辈儿:但凡让自己太过享受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情,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负责。爷爷过世后,收拾他的遗物时,看到他在党员笔记中写道:“家是小的国,国是大的家,家国从来不分离,只要每个人都本本分分,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,人民才能幸福,国家才能富强!”
从小在爷爷奶奶家中长大,和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,性格的养成受奶奶影响很多。童年生活对于我们的熏陶往往重于长大之后,童年时期得到的质朴、诚恳、实在的教导,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认知。奶奶经常向我们传递的一个理念就是:“福向俭中求”。奶奶年轻时家里很贫穷,靠着爷爷当教师的微薄工资,省吃俭用拉扯大四个孩子,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她却活出了个花样儿来。奶奶的针线活儿很好,家里的窗帘都是奶奶扯上布用缝纫机做出样式来,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是能省则省,我们小时候的书包和玩游戏用的沙包都是奶奶亲手做的,又好看又耐用。平时家里做饭要是剩下了,奶奶是绝对不允许倒掉的,姑姑觉得吃剩饭不健康,为此没少跟奶奶生气。奶奶总是说:“怕不健康,我来吃,好好的饭,又没有坏了,干嘛要倒掉?你们真是没有挨过饿,不知道粮食的珍贵!”我上班挣钱后,有时候逢年过节给奶奶买礼物,她总要问问我花了多少,就怕我浪费钱,这时候我就编一个特别便宜的数字,为的就是能够让老人安心一些。和奶奶相处的日子让我学会了珍惜,懂得了节俭,知道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得到的一切。
爷爷奶奶虽然一辈子节俭,但在我们这些孙辈儿的教育上却显得特别大方,主要体现在“家庭奖学金”上。每次期末考试,爷爷都设立了不同的奖励机制,单科成绩前五名,总成绩前十名都有奖励。爷爷当了一辈子教师,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很上心,每年暑假,爷爷都为我们安排兴趣班学习,他说读书不能死读书,也要学习一些“副业”来丰富自己的能力和性格。表姐喜欢画画,爷爷就出资让她上培训班,表妹喜欢跳舞,爷爷也是全力支持,我喜欢书法,爷爷就亲自上阵,每天带我练字,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喜欢聚在爷爷奶奶家,喜欢那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。
就连奶奶也喜欢参与到我们当中来,奶奶从小没有上过学,不识字,却跟着爷爷学了不少字,还会念好多诗呢!如今奶奶都80岁了,有时候还拿着爷爷的《老年文摘》看,还时不时地问哪个字怎么读。我后来惊讶地发现,奶奶看电视时,有时候还能跟得上看字幕,真是“学无止境,活到老学到老”呀。从两位老人的身上我感受到,学习并不是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或者非得要个好的名次,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只有不断地学习,生活才有意义,日子才过得有趣。
一个家庭的家风如何,不在于有没有厚厚的族谱家训,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生活的习惯、文化的传承、价值的判断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它是一次次充满智慧的对话,也是一次次干家务的启发,还是父辈们几十年如一日身教!
一个小家,就是社会大家庭的基本细胞,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。所以说,好的家风与家教,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,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良好的家风。(李凯敏)
